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苑风采

  • 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

    <正>刘斌,研究馆员,1965年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后入职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1997年至2018年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全面主管图书馆业务工作;曾连续五届担任辽宁省高校图工委委员,时间跨度长达22年。在30多年的专业工作和20多年的管理工作中,他以专业的精神和辛勤的耕耘,在本馆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再到数字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5年02期 v.43;No.26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封面照片简介: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

    <正>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定位为中国教育开放发展的新标杆及中外教育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目前已入驻8所中外合作办学知名高校,采用“大共享+小学院”模式推动多校协同育人。2025年秋季学期,试验区在校生规模将达一万人。试验区图书馆作为中外合作大学城共享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0988平方米,高90.8米,由19层塔楼及四座4层裙楼组成。塔楼以灯塔为原型,象征学术指引;裙楼以海南省花三角梅花瓣为灵感,形成多层级共享空间。

    2025年02期 v.43;No.262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馆长笔谈:学术资源库建设

  • 面向未来学习的学术资源保障平台建设研究

    张斌;祝小静;闫雪;陈燕方;

    在教育部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政策背景下,该文针对传统学术资源保障体系难以适应未来学习场景动态需求的问题,提出面向未来学习的学术资源保障平台建设框架。基于系统论构建“资源—技术—空间—服务”四链协同框架,阐释多模态资源动态聚合机制、智能技术协同范式、虚实空间融合逻辑与服务闭环优化路径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研究提出分层治理的资源聚合架构、智能协同引擎技术体系、虚实共生的学习场域建构策略,并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教学资源整合平台验证框架的可行性。

    2025年02期 v.43;No.262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

    贾翠玲;雷小倩;牛永洁;陈彬;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见证了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历史实践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研究价值和时代价值。文章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系统总结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建设成果及其社会价值。通过深入分析,文章探讨了保障数据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旨在实现其建设目标和价值,为国家数字化战略、高校学科建设以及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2期 v.43;No.26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年度专栏:资源服务一体化

  • 从高绩效资源到高质量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与实践

    宋海艳;郭晶;

    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文章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从资源的创新性服务体系、业务流程整合的顶层设计、服务赋能的资源服务创新等角度总结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从服务学科内涵式建设、科技创新生态、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文化育人等发展战略,介绍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成果。提出大学图书馆须主动融入学校战略,将资源的学术性价值转化为服务的应用性价值,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信息支撑价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25年02期 v.43;No.262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创新发展 协同增效:郑州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马越;欧阳晓斌;崔波;

    文章探讨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保障条件和实施路径。郑州大学图书馆以此为指导,聚焦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变化,融合馆员智慧与技术力量,以服务为导向,优化资源的建设、组织与服务模式,以资源为基础,强化资源服务利用支持,拓展创新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丰富、便捷、高效的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并将通过提高数据掌控能力,构建数据底座,打造学习研究助手智能体来建设智能化学习生态系统,持续推进资源服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2025年02期 v.43;No.262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学术前沿

  • “寻路”新质教育:提示素养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

    崔宇红;曲文澜;王飒;刘洋;

    生成式AI时代,提示素养已成为新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能力,这对于培养适应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需求的新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层面,构建提示素养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价值创造”三层级递进的概念框架,阐释其生成、演化与核心内涵。面向提示素养应用实践,以“寻路”模型为指导,分析生成式AI学习环境下提示素养的形塑过程,以契合提示设计的动态适应性探索与批判性思维本质特征。“寻路”模型通过目标定位、路径决策、认知地图和反馈闭环四个关键步骤,探讨提示词设计策略,结合苏格拉底提问法及项目制学习等方法,探索提示素养培养的实现路径。展望未来,提示素养可能面临停滞、渐进、繁荣和挑战等多种情景,需协同技术进步、政策引导和社会环境,系统性推动提示素养的广泛应用与健康发展。

    2025年02期 v.43;No.262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融合旋转式位置编码与图递归检索方法的书院事件抽取研究

    喻雪寒;何琳;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而《中国书院辞典》作为记载书院的重要资料,收纳自唐代至清代全国有史可考的书院多达1600余所。为全面、系统地整理与提取有效数据,文章在对事件抽取各类模式与方法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出综合旋转式位置编码与图递归检索的方法以抽取书院的事件信息:利用RoFormerV2模型对绝对位置进行编码,使每个向量附带相对位置信息,之后借助全局归一化思想通过嵌套实体识别模型GlobalPointer和完全子图搜索方式递归查找事件类型与论元。在《中国书院辞典》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融合向量的位置和语义信息并对论元间的关联性进行建模,克服了长文本引发的信息缺失与事件论元的嵌套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外推性。

    2025年02期 v.43;No.262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指尖到纸间:数字时代何以阅读纸书——来自中国青年群体的经验证据

    尹召凯;张志强;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重构着阅读形态和社会秩序。区别于传统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式微,传统的纸质图书实现了非数字化生存。文章试图从中国青年群体纸书阅读偏好的动因中去寻找答案。基于价值的逻辑,结合推拉锚定理论框架对青年读者纸质阅读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纸书的阅读习惯、心流体验价值、社会价值是读者纸质阅读选择的主要动因,数字隐忧、纸质图书的物理体验价值、功能体验价值对读者选择纸质阅读没有显著的影响。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并非零和博弈,纸质阅读路径依赖是纸书非数字化生存的内在动力。青年群体选择阅读纸质媒介注重“里子”和“面子”:一方面,重视纸质阅读内在的心流体验:另一方面,也关注纸质阅读展现的身份与社会价值。但对青年群体来说,对纸书物理形态的偏爱更多是种怀旧情感,收藏与交换行为也更多是一种体现象征意义的展演。研究通过对青年群体的考察,论证了纸媒不会消亡的动因。这为传统出版的非数字化生存提供了底层动力证据,也回答了纸书如何更好地走进青年群体的问题。

    2025年02期 v.43;No.262 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工作研究

  • 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框架构建——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

    薛崧;张计龙;苗青;任磊;毛梦丹;赵敏;张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背景下,数据治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应对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数据治理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为指导,从高校图书馆数据工作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了包含战略引领、治理内容、治理过程、平台工具、治理规范和组织架构六个要素的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框架,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实践为例,探讨数据治理的关键方法、挑战和应对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治理、数据赋能的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3;No.262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人文价值视域下新书展阅服务的思考与实践框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张晓琳;别立谦;张冰洁;

    学术性新书是高校师生了解学科前沿、获取新知识和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高校图书馆做好新书服务对于助力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梳理高校图书馆新书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从新书展阅服务的顶层设计出发,在人文价值视域下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层次的新书展阅服务的实践框架,着重论述了新书展阅服务在空间、资源、管理、服务、馆员、用户等多个维度的思考与创新实践,展示了新书展阅服务在营造阅读人文氛围、支持师生学术研究、提升馆员业务水平、服务大学育人功能、实现用户价值共创与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效,以期为有效建设和优化高校图书馆新书服务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年02期 v.43;No.262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学科交叉融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初探——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张雪蕾;魏青山;王懿松;

    在高校大力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需要积极响应,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知识,不断拓展现有业务,创新服务手段。文章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构建了学科交叉信息服务的整体框架,强化了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的角色定位,以资源整合与揭示、学科服务和学习服务为切入点,探索开展学科交叉信息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出一方面高校需要提供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根据服务主体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并加强馆员信息素养培育,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学科交叉信息服务。

    2025年02期 v.43;No.26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青年馆员论坛

  • 数智赋能情境下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创新创意空间的探索

    罗小英;石志松;乔莎;

    支持创新体验、创造性活动与跨学科交流的图书馆新型学习空间,能够为数字时代拓展和创新数字素养教育,赋能数字社会提供新的窗口。文章在总结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数智赋能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探索为案例,阐释从空间与队伍建设对创新创意空间进行优化,将创新创意空间与数字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并探索面向学生、科研、学科和社会等“四个面向”,以及在学习、科研、教学与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等“四个场景”下,二者融合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最后,总结服务经验,并提出在该探索中的优化与推广策略,以期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实施途径和思路。

    2025年02期 v.43;No.262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高校图书馆XR空间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大学图书馆X-Lab为例

    李佳璇;姚翔宇;田稷;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和服务模式应充分考虑创新教育的需求。XR空间不仅能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三维信息理解、应用、创造能力的未来创新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浙江大学图书馆的X-Lab为实践案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内容、课程、服务四个方面的XR空间构建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一个包含“体验、课程、实践、孵化”四个阶段的循环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

    2025年02期 v.43;No.262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