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专稿:古籍保护与利用

  • 谈谈对高校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业务

    李云;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5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结合本馆业务需求在馆藏古籍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根据经验,我们提出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应当遵循3项原则: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推行的业务不交叉;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工作现实,推进古籍保护业务的开展;调动高校图书馆古籍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早出成果。高校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之初应当尽快推进各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倡联合协作,整理编辑出版《全国高校图书馆所藏未刊善本古文献丛刊》;推动各高校利用馆藏古籍开展协同服务教育教学;组织研发适用于各馆实际业务需求的“高校古籍资源服务管理系统”。

    2022年03期 v.40;No.245 5-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关于高等院校“古籍活化”的几个问题

    杨光辉;

    “古籍活化”是高校古籍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当下“古籍活化”面临古籍难以走出“深闺”的问题,古籍数字化和数字人文研究是重要的活化途径。“古籍活化”涉及经费、法规和人才问题,高校需打破成规,设立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培养适合“古籍活化”的专门人才,实现古籍保护、传承和活化。

    2022年03期 v.40;No.24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守先待后 笃行致远——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

    王新才;周荣;

    高校图书馆是古籍保护的重要阵地。百年名校武汉大学有着良好的古籍保护传统,在近20年来的古籍保护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主要包括对校内古文献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建立古籍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并重;突出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古籍的学术价值;积极服务社会等方面。

    2022年03期 v.40;No.245 13-1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高校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化与发展

    林明;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高校系统在古籍特藏普查登记、保藏条件改善、抢救修复、再生性保护、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时代推动高校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化与发展,要进一步扎实做好古籍保护基础性工作、加强古籍数字化和影印出版、加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古籍的活化利用。

    2022年03期 v.40;No.24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亮点、问题与建议

    王波;

    通过书面咨询15名活跃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专家,总结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亮点与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

    2022年03期 v.40;No.245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图书馆事业

  • 我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进展述评:2016—2020年

    蔡迎春;郑莘泽;汪蕾;李瑾颢;

    2016-2020年是“十三五”全面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变革与转型阶段,文章对此期间图书馆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图书馆的本质内涵、服务转型、功能定位、空间再造、素养教育和技术实现等六个方面进行述评,发现图书馆理论及实践思辨性文章和观点不断涌现,为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奠定了基础,指引图书馆事业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然而,图书馆的研究视角仍有待开阔,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在立足初心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融合、共存的姿态,共同探讨学术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势必成为图书馆下一步服务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2022年03期 v.40;No.24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试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以文化人的途径、方式与机制

    郑清文;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以文化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时代使命和特色优势。高校图书馆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为环境滋养和活动培育,主要方式为濡化与涵化。为了更进一步探究高校图书馆的以文化人机制,文章基于学习服务活动视角,从一种场景精神际会、两种形式(资源服务形式与素质培育形式)协同增效、三种要素(情境、资源、支架)动静交融、四种特征(共生性的要素协同、沉浸化的整体化育、螺旋式的交互递进、共同体的动态生成)整体呈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大钊阅览室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具体说明。

    2022年03期 v.40;No.24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云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机制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单轸;陈雅;邵波;

    云环境下智能技术突飞猛进,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业务管理模式无法容纳,业务流程重组成为智慧图书馆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采用扎根研究法,结合文献调研与专家访谈,通过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云环境下优化业务模式的策略,即基于新系统重组业务流程需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流程、重视系统和技术建设、加强规范化建设和培养智慧图书馆员。

    2022年03期 v.40;No.245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未来一瞥:科幻文学中的图书馆与相关问题思考

    刘雨农;

    科幻文学是一种基于有限科学假设,表现人类未来物质精神世界远景的文学体裁,其中有关未来图书馆的描写,对新时期图书馆转型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从场景刻画、职能定位、工作内容等方面分析102部历年“星云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中有关图书馆的描写,归纳出发挥人文价值、坚守核心职能、拥抱虚拟现实、发展智慧服务四点启示。

    2022年03期 v.40;No.24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资源建设

  • 高校文科图书引进专款项目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钟建法;王彬;李雪;

    总结高校文科图书引进专款项目资源建设现状与成效,调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结合问卷调研结果,基于业务发展实际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从深化以学科选书专家科研团队为核心的资源建设模式、优化资源结构和发展政策、建设图书订购与用户服务统一管理系统、构建大型特藏文献统一揭示和集成检索平台、加强图书从引进到服务的全流程管理和宣传推广等五个方面,构建基于用户学术需求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提升策略,推动资源建设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用户规模和使用效益的更大提升。

    2022年03期 v.40;No.245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高校图书馆与博物馆共建特藏资源与服务模式研究

    孔令芳;韩子静;

    以浙江大学图书馆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合作实践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两馆合作的特藏资源共建和服务模式,并总结了这一模式的合作基础、积极意义,进一步提出该模式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新思路,并为中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2022年03期 v.40;No.245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探索数字资源发现、整合、揭示新路径——以服务大学发展视角下的专题资源门户建设为例

    时莹;李娟;陈雅迪;邵晶;王庆洁;

    以服务学校发展规划为驱动力,通过专题资源门户建设的创新实践,探索服务大学发展视角下的专题资源门户建设方法和路径,为大学图书馆创新资源服务提供思路,为数字资源发现、整合和揭示路径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年03期 v.40;No.245 80-8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信息素养

  • 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为例

    赵建庆;郭劲赤;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布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有机融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文章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研究为切入点,总结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课程思政”理论建设方面及依托实体/虚拟课堂探索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专业课堂隐性教育结合的路径,并与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进行比对,探索出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路径,反思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原则、内容保障性、教师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动力等问题。

    2022年03期 v.40;No.245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OBE视域下应用型本科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黄俊锋;郑申茂;李容;罗贤春;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其教学改革尚未适应OBE教育的要求。通过梳理OBE内涵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域概念”体系的内在关系,本研究论证了信息素养OBE教学改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信息素养OBE教学设计的要点,并从教学目标确立、课程合格要求确定、教学指标点设定和教学内容编排等方面逆向设计了其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为信息素养教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

    2022年03期 v.40;No.245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图书馆史

  • 岁月摭拾共沧桑 圕林情牵垂后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桂质柏在国立四川大学

    党跃武;

    桂质柏(1900—1979年),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是1922年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届毕业生,曾经担任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图书馆的馆长(主任)。此文主要根据四川大学馆藏档案等文献资料,对桂质柏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四川大学五年的图书馆管理实践和教育经历进行厘清和完善。

    2022年03期 v.40;No.245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冯陈祖怡之新图书馆观实践探微

    蒋秀丽;

    冯陈祖怡是近代中国最早赴海外研修图书馆学的女留学生。她归国后致力于图书馆事业,执掌过多种类型图书馆,积极参与各种图书馆协会的创建与活动,是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开拓者和积极推动者之一。此文梳理了她在拓展图书馆教育职能、重视图书馆人才培养、创新中文编目方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以期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2022年03期 v.40;No.245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目录学

  • 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略论

    傅荣贤;房亮;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2022年03期 v.40;No.24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图苑传真

  • 《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正>2022年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俗称世界读书日),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锦贵教授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精装,上下卷)。该书的前身是《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自该书出版至今26年来,王锦贵教授继续对这一主题不懈研究,即使2009年荣休后,仍投入极大精力研读、思考和撰写,一部60万字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终于告竣。这是王锦贵教授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倾毕生精力完成的代表作。

    2022年03期 v.40;No.245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封面照片简介: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

    <正>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作为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中心,以“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落实高水平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特色馆藏、科学布局、优化资源、规范管理、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以“中外法律文献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智慧馆藏,推进智慧管理,拓展智慧服务,努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科学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全方面服务读者的智慧图书馆。

    2022年03期 v.40;No.245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