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本军;聂华;
数字人文是图书馆可实践的一个新方向。正确认识数字人文的内涵、面临的障碍与认知误区等是实践的基础,文章在梳理数字人文的内涵、外延的同时,提出图书馆可以在"数字人文专题信息服务""数字人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跨学科桥梁建设""数字人文项目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展开实践。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例,介绍了该馆在打造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交流平台和孵化北京大学数字人文项目方面的实践。
2017年04期 v.35;No.21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76 ] - 钱国富;
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服务是图书馆新的服务生长点,通过观察和访谈,分析了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战略规划和实践探索,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范例,并认为图书馆作为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者、研究工具和服务平台的提供者、跨学科协同合作的中立方,在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7年04期 v.35;No.21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9 ] - 叶鹰;
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植根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涉及研究方法和学术传统的复杂组合。文章从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三个角度简要讨论了国际化和本土化之异同,以模本(专家主体及其论著客体)为例揭示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特征,提出了三个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猜想,建议用协同观念、均衡技法,消除对立,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情怀,兼而取之、和而用之。
2017年04期 v.35;No.216 35-3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7 ] - 关志英;
针对我国高校对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收藏整体匮乏的现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带来的驱动效应,面向科研人员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别或区域研究所产生的新的文献需求,对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系化收藏亚洲文献的战略举措,从我国国家战略保障层面出发,聚焦区域研究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布局,着重探讨了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合作共建的机制体制创新等相关问题,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系统化、规模化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顶层设计框架。
2017年04期 v.35;No.216 40-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