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苑风采

  • 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

    <正>林葵,研究馆员,无党派人士。198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同年入职广西大学图书馆,深耕图情事业三十六载。从参考咨询岗位起步,历任信息咨询部副主任、主任,副馆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信息咨询服务与用户教育工作,为创建广西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站(2012年)、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019年)等标志性平台做出突出贡献。在担任副馆长期间,林葵还分管文献资源建设,主导全校文献资源整合工程,深度参与君武学术搜索平台开发及二期馆舍工程建设,显著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效能。

    2025年03期 v.43;No.2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封面照片简介: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正>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于1958年随学校的创建而诞生,成立60余年来,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等中心工作,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教学培训、学术科研、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学校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交流传播中心,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重要支撑。图书馆作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温州分中心和浙江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网点,信息服务立足温州、辐射全国,并荣获CALIS项目建设二十周年贡献奖、全国CALIS三期应用服务优秀示范馆、全国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优秀服务馆一等奖、浙江省先进高校图书馆、ZADL文献传递先进集体等荣誉。

    2025年03期 v.43;No.263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馆长笔谈:学科情报服务

  •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智库化探索与发展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潘卫;董珏;王钧钰;肖兰;程金华;

    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发展多年,在为高校不同层级服务对象提供学科发展、科技评价、管理决策等的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高校图书馆如何在新阶段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体现更大价值,强化面向决策咨询的情报服务,即提升情报服务的决策咨询支持内涵,拓展情报服务的智库功能,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形成的智库服务体系,重点阐述了通过战略情报服务、学科情报服务、人才情报服务和技术情报服务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咨询提供支撑的实践探索,分析了情报服务向智库服务拓展的特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面向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发展策略。

    2025年03期 v.43;No.26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据驱动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创新——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董有明;马浩琴;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学科情报服务已成为我国高校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有效路径。武汉大学图书馆从数据管理、情报分析、服务保障三个层面构建数据驱动的学科情报服务框架,形成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挖掘的学科情报服务模式。面向未来,高校图书馆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情报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学校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提供信息支撑与决策依据。

    2025年03期 v.43;No.263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智赋能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

    王飒;杨静;

    在“双一流”建设与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亟需通过数智赋能实现创新升级。文章通过对学科情报服务已有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构建学科情报服务的数智赋能范式模型。并通过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科研创新、一流国际合作的具体实践,展现数智赋能学科情报服务的应用成效。实践表明,数智赋能有助于提升学科情报服务的时效性与精准性,并推动图书馆向“战略智库”转型。文章就技术融合、服务模式创新及组织能力建设等方向进行展望,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025年03期 v.43;No.26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面向“十五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探析——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邓启平;柯佳秀;秦鸿;

    学科情报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文章梳理学科情报服务的内涵及发展脉络,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实践,重点阐述面向学校“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构建的涵盖职能部门、学院和科研人员三层级矩阵式需求的服务体系及案例,总结任务流程规范化、数据治理体系化及核心能力素养层级化等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并从提升现有服务效能、拓展深层次服务和建设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等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情报服务进行展望,为高校图书馆“十五五”规划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3;No.263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用户导向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探索——基于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

    张更平;陈欣;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亦是图书馆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实践领域。同济大学图书馆立足于用户至上的根本理念,通过多年持续递进的服务实践,凝练形成了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多目标需求精准响应、协同创新构成的三维驱动模式,并从服务规范化治理、专业化能力建设、平台化资源保障三个维度,梳理了同济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创新的操作机制。最后,提出高校图书馆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着力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及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两大核心命题,以此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263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年度专栏:资源服务一体化

  • 需求驱动的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实践

    阎雅娜;聂兰渤;贾明;

    文章聚焦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探索其发展路径;从资源建设规划、协同建设发展、技术驱动引领和质量管理保障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资源服务一体化体系的构建策略和实施保障。通过对资源服务融合的多元化探索,文章揭示了资源服务一体化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为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3期 v.43;No.26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文献、空间、人力”三要素协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

    魏群义;许天才;涂佳琪;蔡佳;史丹;

    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应以文献、空间、人力等资源要素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技术应用,提升图书馆综合服务质量。文章阐述了重庆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工作架构,并分别论述以文献、空间、人力为基础的资源服务一体化探索实践,展望数智技术对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影响,为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服务的创新与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43;No.26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学术前沿

  • 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促进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角色、挑战与路径

    王世强;朱宇婷;王娜;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文章基于知识管理、构建主义学习、数字素养等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探究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在促进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研究发现,图书馆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整合资源、构建知识图谱,成为知识资源的智能化整合者;凭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个性化支持,成为辅助学习的智能化推动者;依靠数据优化教学设计,成为教学模式的智能化重构者;通过智能检索和学科交叉平台,成为学术研究的智能化赋能者。并在案例、调研中呈现技术与业务契合不足、馆员数字素养滞后、资源建设与智能化失衡、服务与用户行为匹配不足等问题。由此,基于理论框架提出构建智慧化知识生态系统、强化人员数字素养、构建泛在化学习环境、构建开放知识体系等策略,助力图书馆深度融入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5年03期 v.43;No.263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图书馆AI统计研究:内涵、挑战与提升路径

    彭亮;刘一颖;蔡庸伟;

    随着AI的发展,图书馆统计也应当通过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发展。文章从图书馆统计流程、统计内容和统计技术等三个要素系统梳理图书馆AI统计的内涵,并全面探索了图书馆统计在应对AI时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图书馆AI统计可以尝试实施交互式的图书馆统计流程、多来源跨模态的图书馆统计内容和人智协同的图书馆统计技术等路径,提升图书馆统计工作效率,发挥图书馆统计数据的潜力,进而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

    2025年03期 v.43;No.26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学情数据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多维发展的影响

    张晓阳;柳鑫鹏;徐志艳;王锰;朱玉琴;

    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多维发展的激励作用,并为高校图书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服务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文章融合J高校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数据与图书馆用户行为数据集的4311份样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揭示高频利用图书馆空间与文献资源对学生教育收获、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多维互动的影响,并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高频利用图书馆资源具有三种影响,一是对大学生教育收获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知识增长和价值观形成,对其能力提高的影响较为有限;二是对大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三是对生生互动、人际关系具有负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优化信息资源建设夯实文化育人基础、主动服务嵌入大学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和重构空间功能强化协作学习氛围等对策。

    2025年03期 v.43;No.263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工作研究

  • WSR三维视角下韩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

    肖海清;程双玲;于兴尚;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必要的素养,探究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经验做法对深化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育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对25个韩国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从物理(W)—事理(S)—人理(R)三维视角对其数字素养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韩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呈现出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教育内容体系化设计、关注用户个性化需求与体验,以及注重提升特殊群体数字服务可及性等特点。鉴于此,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应夯实物理基础、重构事理范式和提升人理能力。

    2025年03期 v.43;No.263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阅读推广概念的变迁:术语、内涵与外延的历史分析

    赵俊玲;杨延平;王坤;张佳钰;张楚;

    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学领域对阅读推广概念认知的变迁对于阅读推广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阅读推广的术语、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发现阅读推广术语变迁存在国别差异;内涵的变迁主要体现为阅读推广目的的变迁,1980年代前以积极影响读者说为主,之后需求满足说的影响日益增强;积极影响说始终重视提升阅读能力和影响阅读内容,进入21世纪后阅读兴趣/意愿受到重点关注;外延的界定方法以列举为主,表述角度涵盖方式、内容和读者,方式划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需要加强。未来我国阅读推广发展应坚持教育属性,丰富阅读素养方面的研究;聚焦阅读推广目的,谨防阅读推广的泛化。

    2025年03期 v.43;No.263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史海钩沉

  • 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历史、特色、贡献

    韦昱杰;张衍;

    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博物馆学教育研究较少,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在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其博物学教育进行溯源。韦棣华、沈祖荣早年管理博物馆和赴美学习经历是其开展博物馆学教育的思想源头,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事业的兴盛则为文华图专开展博物馆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滥觞期、发展期、衰退期三个阶段,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并给出历史评价:文华图专的博物馆学教育是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起源,为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遗憾之处是未能实现博物馆学教育的体系化、建制化发展。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在图书文物一体化收藏和社会教育发展等因素影响下,两个学科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交流。随着西学东渐的演进,两个学科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也逐渐分野。在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图档博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通过学科史研究加强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促进学科协调与融合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263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