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以“书藏”为线索The Inner Logic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a's Book Collection History——Taking Shu-cang as a Clue
刘驰;
摘要(Abstract):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转向。此后,书藏逐渐从江南地区的寺院扩展到书院,又被方浚颐、梁鼎芬等从江南引入广东,完成了由北向南的地域扩散。直至20世纪末,康有为、李端棻、梁启超等将"开大书藏"作为改良运动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募捐办书藏、以书藏兴学会、以学会促改革的变革步骤,使得书藏一时风靡全国、得以与西方文化相交会,并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藏书思想的诞生。可见,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清代以来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以"书藏"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KeyWords): 书藏;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内在理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驰;
Email: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21.01.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 2 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 3 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 4 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 5 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6 苏全有,李燕南.近年来对我国晚清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5):9-16.
- 7 曹溶.流通古书约[G]//祁承■等.澹生堂藏书约(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5.
- 8 王蕾:论儒藏思想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97-103.
- 9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340-341.
- 10 章学诚.《藉书园书目》叙[G]//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92.
- 11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M] .北京:三联书店,2017:328.
- 12 阮元.杭州灵隐书藏记[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揅经室三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67.
- 13 阮元.虞山张氏诒经堂记[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揅经室续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65.
- 14 方浚颐.赠芥公退院序[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二知轩文存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54.
- 15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M].夏勇,熊湘,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1168.
- 16 叶廷琯.鸥陂渔话卷五25A[M].清同治九年刻本.
- 17 罗振玉.昭代经师手简(二编)[M].民国七年影印本.
- 18 汪辰.焦山书藏目录后跋[G]// 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41.
- 19 阮元.焦山书藏记[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揅经室三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68.
- 20 李富孙.杭州灵隐书藏纪事阮中丞夫子有记[G]//校经庼文稿卷四7A—7B.清道光刻本.
- 21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一[G]//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62.
- 22 王豫.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五18B[M].清道光刻本.
- 23 潘衍桐.缉雅堂诗话[G]//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广州大典:第519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161.
- 24 陈任旸.焦山六上人诗·序[G]//《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编委会.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第14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344.
- 25 丁敬涵.马一浮先生年谱简编[G]//吴光:马一浮全集:第6册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9.
- 26 要闻·焦山书藏委员会开会[N] .申报:1929-9-10.
- 27 刘彬华.岭南群雅[M] .清嘉庆十八年玉壶山房刻本.
- 28 焦山书藏委员会.焦山书藏书目[G]//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 29 陈文述.安亭书藏记[G]//颐道堂集·文钞卷十一17A.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 30 袁昶.尊经阁记[G]//祁承■等.藏书记[M] .扬州:广陵书社.2010:122.
- 31 谭宗浚.菊坡精舍书藏铭[G]//陈建华,曹淳亮.广州大典:希古堂文甲集卷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192.
- 32 伦明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401.
- 33 梁鼎芬.丰湖书藏四约[G]//陈建华,曹淳亮.广东大典:第337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747.
- 34 梁鼎芬.检理焦山书藏讫事口占二首示庵主佛如[G]//节庵先生遗诗卷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2.
- 35 朱希祖.《广东通志总目》说明书[J].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3(3):28.
- 36 梁鼎芬.梁祠图书馆章程[G]//陈建华、曹淳亮.广州大典:第337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751-755.
- 37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
- 38 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卷四十一礼政六[M].清光绪二十八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 39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64-165.
- 40 谢欢.清末湖南南学会藏书考[J].图书馆论坛,2017(2):92-96.
- 41 李雪芬.强学会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 .图书馆学刊.2017(8):90-92,98.
- (1)不少学者都对“内在理路”说有所阐发,其要旨在于避开简单的“刺激—反应”论,深入发掘中国历史文化由古代转向近代的内在原因。本文也试图从内在原因着手,梳理出一条中国藏书史朝近代转向的发展脉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绝不否定外在因素的重要作用,更无意作出是此非彼、谁主谁次式的判断,而是主张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细微、深入的梳理与还原,以使历史变得更加“血肉丰满”。
- (2)本文《儒藏说》文字皆引自:周永年.儒藏说[G]//李希泌,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47-50.
- (3)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对儒藏思想及其影响分析较为全面,可供参考。
- (4)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对儒藏思想与四库七阁的关系已有详细考辨,故本文从略。
- (5)如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典藏卷》第二章《典藏单位》第四节《寺观藏书》,济南:齐鲁书社.1998:158-160;《中国藏书通史》第六章《清代书院藏书和寺观繁荣》:1006-1008.
- (6)如阮元《灵隐置书藏纪事》云:“近代多书楼,难聚易分散。或者古名山,与俗隔崖岸。岧峣灵隐峰,琳宫敞楼观。共为藏书来,藏室特修建。”《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9。
- (7)正如阮元《与王柳村处士豫、丁柏川观察淮、方静也茂才士倓、焦山僧借庵同立焦山书藏,诗以纪事》云:“周汉二鼎间,常有海云覆。鹤铭残字多,编列签厨富。万卷压江涛,千函寄烟岫。付与诗僧收,何异长恩守。况是仁者静,山寿书亦寿。千载传其人,更有史迁副。”《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77册:548。
- (8)分别见于陈文述.颐道堂集“诗选”卷九、十二、二十[M].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 (9)“君(梁鼎芬)藏书数百簏。三分之,一赠焦山寺,一存广州梁祠,一留自读,今保存者惟焦山寺书耳。”伦明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8-29。
- (10)“今年粤东梁星海太史来杭,言客岁游焦山,见书藏未毁,瑶函祕笈,如在桃花源,不遭秦火,山僧尚守成规,簿录管钥,虽历七八十年,流传弗替,可谓难矣。藏中尚空四厨,太史遍告同侪,将募书以实之,增助山中故事。太史亦有心人哉!因检嘉惠堂所藏、所刊、所写诸书,又从朋好乞得家集,凡四百五十一部,计二千六百有八卷,综一千册,缮目弆置其中,敬乞山灵,如前呵护。”丁立中.宜堂类编[M].卷二十年谱第三,光绪二十六年丁氏嘉惠堂刊本:28B—29A。
- (11)焦山书藏委员会.焦山书藏书目[G]//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37-540。其中,《焦山书藏书目》著录书籍约1824种2041部34447卷半12122册,《焦山书藏书目补遗》著录书籍约7种7部20卷10册。
- (12)分别见于《缪荃孙全集》(凤凰出版社,2014)的《艺风老人日记》,第一册第97、314页,第二册第47页.
- (13)方浚颐在赴广东任官之前,已与焦山诗僧熟识,曾在《二知轩诗钞》《二知轩诗续钞》《二知轩文存》等著作中屡次提及他与焦山诗僧之间的频繁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