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以文化人的途径、方式与机制Channels, Ways and Mechanism of Culture Educa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ducation
郑清文;
摘要(Abstract):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以文化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时代使命和特色优势。高校图书馆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为环境滋养和活动培育,主要方式为濡化与涵化。为了更进一步探究高校图书馆的以文化人机制,文章基于学习服务活动视角,从一种场景精神际会、两种形式(资源服务形式与素质培育形式)协同增效、三种要素(情境、资源、支架)动静交融、四种特征(共生性的要素协同、沉浸化的整体化育、螺旋式的交互递进、共同体的动态生成)整体呈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大钊阅览室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具体说明。
关键词(KeyWords): 高校图书馆;以文化人;学习支持服务;育人机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郑清文;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22.03.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23.
- 2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2):1-8.
- 3 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 4 廖诗艳.试论当代学习环境的文化本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 (7):48-49.
- 5 陈建龙,申静.信息服务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
- 6 陈建龙.论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细分与整合战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5-11.
- 7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 8 刘迎光.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 9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4.
- 10 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45-52.
- 11 陈建龙.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刍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8(1):5-12.
- 12 郑清文.构成要素、互动机制与支持方式:一种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分析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4):46-53.
- 13 陈建龙,常雯岚,徐清白.继承革命文化深挖革命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大钊阅览室探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1):78-83.
- 14 梁旭艳.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J].新闻界,2018(9):55-62.
- 15 曾家延.活动理论枧角下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 16 武法提.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7):40-46.
- 17 郑清文.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活动体系及其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2):68-74.
- 18 郑清文.高校图书馆学习型信息资源服务方式创新——基于一种学习支持服务分析框架的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3):3-10.
- 19 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与再出发——纪念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20周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5(6):7-11.
- 20 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9-13.
- 21 黎景光.面向学生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3):46-54.
- 22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
- 23 李昊天.心理学与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论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4.
- 24 余胜泉.学习资源建设发展大趋势(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7.
- 25 张立学,路日亮.以文化人意蕴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33-34.
- 26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5.
- 27 武茂昌.《谈谈辩证法问题》要义解析[J].前线,2016(5):41-44.
- 28 任少波,单珏慧.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40(7):44-50.
- 29 吕成祯,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