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体的信息化存在: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另类解读Authors Entity Informationization Existence: A Unorthodox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傅荣贤;
摘要(Abstract):
作为作者的主体性创造,中国古代文献虚拟了作者的信息化在场。文献不是客观的知识信息和物理结构,而是主体人精神心性的写照。文献"突破"了人的肉身境遇性存在而过渡到了意义性存在,积淀在文献中的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由此凸显了文化的能动性和精神旨趣。但是,经由文献而实现的人的信息化存在并不完全等价于活生生的作者本体,这也为文献的造假或曲解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意味着文献及其背后的文化在丧失客观性后,面临着失控和失真的代价。
关键词(KeyWords): 文献;信息化;作者;读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和谐信息生态环境构建研究:基于中国古代文献信息生态观的理性思考”(项目号:08B035)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s): 傅荣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3-344
- 2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419
- 3丹尼尔.贝尔.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5-196
- 4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07(1):14-19
- 5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 6百度知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意思.[2010-09-0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103201.html
- 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1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273
- 8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